济南二安心理咨询中心:
成立于2003年,隶属中华医学会。0531-81155995,首批获得资质
认证的公益性山东心理咨询机构,
济南心理咨询专家在线,对青少年
儿童心理咨询,婚姻家庭、考试工
作减压疏导,情感沟通等。本中心
长期关注大众心理需求,多位经验
丰富的心理医生,运用多种有效疗
法等帮助来访者走出困境。愿您身
心二安。

通过三个问题,找到你的对的人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6-03 09:28:21

  除了外表,还有什么左右着我们的爱情与性欲?我觉得任何人在择偶时都应该思考以下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每个人的回答也可能不尽相同,这也正是告诉了我们,人类的情感是多么丰富、复杂。

  问题一:这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

  弗洛伊德曾经指出:“当一个人遇到另一个人时,最先作出的判断是‘这是一个男人还是一个女人’,而当人们面对这个问题时总是会习惯性地、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我常收到陌生人的电子邮件,有些是无法判断性别的外国名字,每当这时我都会感到很不安。其实我又不打算跟这些陌生人谈婚论嫁,说起来这也不应该困扰我,但它确实能让我情绪波动。

  当我们看到一个包着尿布的婴儿时,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句话肯定会是:“这是个男孩还是女孩?”也许当我们这么问的时候,婴儿也想知道我们到底是男是女。婴儿在一岁的时候就能分辨不同性别的人的声音,还能将男性的声音与男性的脸联系到一起,将女性的声音与女性的脸联系到一起。与男性比起来,婴儿更喜欢女性。不知道这究竟是由于婴儿天生就期待女性的关爱,还是由于大多数孩子都由女性抚养长大的原因,他们像大多数的成年人一样,偏爱自己亲近的人。

  儿童开始有了两性观念,也开始懂得男女间的差异,有的是心理层面的(例如应该选择谁作为伴侣),有的是社会层面的(例如谁应该做护士,谁应该做警察)。儿童在学习两性差异时的速度快得惊人,例如,无论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都知道应该是小女孩更喜欢洋娃娃。儿童很擅于观察事实,然后归纳总结。

  更有意思的是,孩子们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来解释两性差异。心理学家马乔尔·泰勒(MarjorieTaylor)通过一个实验发现了孩子们自创的理论。

  她问孩子们,如果有一个男孩在一个全是女性的岛上长大,有一个女孩在全是男性的岛上长大,那么这种成长环境会对这两个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呢?那个男孩子会喜欢玩洋娃娃吗?如果认为两性差异是一种社会行为,那么这个男孩子就会喜欢洋娃娃。如果认为两性差异是天生的,那么他就不会喜欢洋娃娃了。

  泰勒发现,孩子们更倾向于认为两性差异是天性使然,不管环境如何,男孩子就应该做男孩子的事,女孩子就该做女孩子的事。只有大人才会考虑社会因素。这个结论跟一个访谈调查的结论类似,都认为儿童是以生物学导向来考虑两性差异的。在本书的引言部分提到过,儿童认为“男孩跟女孩的本质不同”。等他们再长大一些,就会更多地考虑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也会认为“两性差异与一个人的成长背景有关”,而这个结论大概就是他们从社会中学到的吧。社会让人们变得远离本质主义,而不是更接近它。

  我们并不是真的认为男人与女人具有不同的特质,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相信男女应该不同。据《圣经·申命记》的记载,无论是女人穿戴男人的服饰,还是男人穿戴女人的服饰,都是一种严重的罪行,很多社会都立法禁止女性进入传统上男性独霸的领域,例如,禁止女性开车,禁止女性参军。即使在那些相对自由的社会中,同性恋与变性都不再是犯罪,可是混淆男女差异的行为还是难以被接受的,对很多人来说是不道德的,有时甚至会激起暴力性的报复。

  美国的儿童很难接受性别角色越轨行为,尤其是这种越轨发生在男孩子身上。例如,如果一个男孩子穿着裙子,那么4岁的孩子们就认为他们没法跟这种穿裙子的男孩子做朋友,因为“穿裙子”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在看到这样的行为时,他们还会感到吃惊和恶心。有些孩子甚至说,如果看到一个穿着裙子的男孩子,就会去打他。可见,儿童不仅对两性差异的界限很敏感,他们还想要守卫这个界限不被混淆。

  问题二:这个人是我的亲戚吗?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Haidt)曾经描述过一个道德困境。

  朱莉和马克是兄妹,他们在大学放暑假时一起去法国旅行。有一个天晚上,他们独自待在两间相邻的小屋里,并都心血来潮地想要一起做爱,这对他俩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朱莉吃了避孕药,马克也用了安全套,他们都很享受这次性爱,但是决定只此一次,下不为例。他们俩都对那晚发生的事守口如瓶,而且做爱使他们感觉更亲密了。你会怎么评价他们的行为呢?兄妹做爱是被允许的事吗?

  我在教授心理学导论这门课时给学生们讲过这个困境,学生们对此的回答是“太荒唐了”。我们对这种乱伦的行为总是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不道德的,但是这是为什么呢?说实在的,人们为什么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来电呢?很多人都有很性感的兄弟姐妹,可是他们自己却根本不会想与同胞手足发生性关系。与担心自己的孩子偷偷跟人在汽车后座发生关系或者偷偷跟人去开房间比起来,父母们担心孩子们乱伦的概率比较低吧。阻止兄弟姐妹间的乱伦并不是学校教育的重点,政客们没有大声疾呼禁止这一行为,心理学家也没有从政府手里拿到拨款专门研究防治对策,然而阻止乱伦就像吃饭和排泄一样自然而然。乱伦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是由于没有人愿意这样去做。

  有些非近亲之间的乱伦时有发生,由于关系比较远,人们的反感会相应降低一些。在法律条文或宗教经文里,常常会涉及这类乱伦。《圣经·利未记》里提到了祖父与孙女乱伦或者外祖父与外孙女乱伦。在《利未记》第18章中明确指出这种乱伦是被禁止的:“不可露你孙女或是外孙女的下体。露了她们的下体,就是露了自己的下体。”如要给这些规定找一个理论支撑,那么肯定就是达尔文的自私基因理论了。

  从进化论角度来看,乱伦是不利于种族进化的,因为乱伦的双方同属一族,有着大量相同的基因。学从界称之为“近交衰退”,即乱伦增加了隐性基因变成纯合子的风险,从而使得后代更容易患上基因疾病。然而在实践中,却很难解释这个理论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

  假设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一本书,书里写着“禁止乱伦”,然后在这条禁令下面有两条说明,一条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因为乱伦着实荒唐”,另一条则带有评价色彩--“因为乱伦很不道德”。假设每个人都能遵守这本书里的禁令,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知道谁是你的亲属呢?

  我们先来看看误把亲属当做陌生人的乱伦案例。古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以及约翰·塞尔斯(JohnSayles)的电影《小镇疑云》(LoneStar)都属于这样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案例。

  英国的一对双胞胎在出生后就被分开了,后来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相遇、相爱、结婚了。也有一些案例,人们把不是亲属的人当做亲属,然后发生了性关系。有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在以色列农场被集体抚养长大的以色列小孩,他被安排跟与自己一起长大的亲如兄弟姐妹的同伴结婚。

  上述例子告诉我们一种现象:被一起抚养长大,彼此间维系着亲如兄弟姐妹的关系往往会扼杀激情。

  1891年,芬兰人类学家爱德华·韦斯特马克(EdwardWestermarck)提出过一种解释方法,他认为是由于长期的男孩和女孩混居才导致这个现象发生的,即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们会对长期相处的兄弟姐妹产生性反感。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孩子们看到自己母亲与兄弟姐妹间的互动,也会让他们对兄弟姐妹产生性反感。可以以我为例,如果我看到我的母亲在给另一个孩子喂奶,那么我肯定就会认为这个孩子是我的亲属。当然了,第二个解释只适用于年长的兄姐,因为只有他们才能看到自己的弟弟妹妹被母亲喂养长大的情景。

  为了比较上述两种解释哪种更合理,利伯曼、托比和科斯米迪做了一个实验,询问成年被试一组问题,包括他们是否和兄弟姐妹一起长大,他们对兄弟姐妹的关心有多少,还有如果让他们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发生关系他们会有何感觉等。

  他们发现,如果被试没有看过自己母亲哺育弟弟妹妹,那么上述第一种解释就占了主导--跟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越长,他们的性反感就越强烈,而且他们对兄弟姐妹的关心也越多。如果被试看过母亲哺育弟弟妹妹,那么爱德华的解释就是主要原因,只要目睹过这一情景,他们的性反感就会很强烈,对弟弟妹妹的关心也会增多,至于是不是一起长大倒不是那么关键了。换句话说,只要你看到你的母亲在哺育一个小孩,那么即使你跟这个小孩分开成长,你也不会对他产生欲望。

  这些都是下意识的。可能你清楚地知道对方不是你的亲生兄弟姐妹,但是只要你们在一起长大,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到跟他发生关系是一种乱伦。相反,如果你明确地知道对方是你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但是你们没有住在一起过,那么乱伦的感觉就不会那么强烈了。我想,那对结婚的英国双胞胎大概就是这样,一旦他们发现彼此是亲生兄妹,他们可能就会吃惊、会被吓到,但是他们曾有过的爱情却不会因此荡然无存。

  除了兄弟姐妹之外,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担心:对方是不是你的子女。一般人都不会想和自己的亲生子女发生性关系,因为关爱他们都不来不及呢!

  对女性来说,这似乎不成问题,纵观人类历史,婴儿都是母亲怀胎十月生下来的,鲜有母亲分不清自己孩子的,可是对男性来说就未必如此了。很多男人都不确定哪些孩子是自己亲生的,除非去做亲子鉴定,否则男人们还真是十猜九错,他们戴了绿帽子都不知道,还在给别人养孩子。就好像杜鹃鸟一样,把蛋产在其他鸟的鸟窝里,让其他鸟抚养自己的孩子。很多男人其实就是在不知不觉地为“杜鹃们”抚养后代。

  上文提及的因男女生长时间混居而导致兄弟姐妹间性反感的理论也同样适用于亲子间。如果一个父亲从自己的孩子一出生就一直抚养他们,那么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想跟孩子发生性关系。如果这个父亲没有参与抚养孩子,那么他就有可能会对孩子有性趣,就像没有参与抚养孩子的父亲会狠心对孩子施暴、甚至杀害他们一样。

  人类的本能是被感性驱使的,而非来自理性。如果一个人收养一个婴儿,并将他亲手养大,那么他对孩子的感情就会如同亲生的一般,他会觉得这个孩子就是自己的骨肉,不可能与孩子发生关系--尽管从生理角度来看,他们并没有血缘。相反,如果一个父亲与自己的女儿失散多年,而且第一次见到女儿时她已经是个妙龄女郎了,那么他就可能会被自己的女儿吸引,即使从血缘上来说,他们是亲生父女。

  另一个感情驱使本能的例子就是孩子到底像谁。人们一般认为,孩子越像父亲,是他亲生的概率就越大。这就导致父亲们会一直纠结于孩子到底像不像他,以此来判断孩子是不是他亲生的。有些学者认为,这会导致孩子越来越像父亲,而不是越来越像母亲,因为不管是不是亲生的,长得像父亲总能得到父亲更多的关爱。

  这个观点至今还没有被证明是否正确,但是,如果戴绿帽子在人类社会中司空见惯了,那么这个观点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可怕又重要的进化策略。长得不像的孩子会被怀疑是不是亲生的,如果被证实不是亲生的,那么这些孩子就难逃被遗弃甚至被杀害的命运了,因此,物竞天择的原理导致了孩子们越长越像“父亲”。

  问题三:这个人的感情史如何?

  人类对贞操的关注由来已久,《圣经·创世纪》是这样描述利百加的:“这女子容貌极其俊美,还是处女,也未曾有人亲近过她。”在《希伯来圣经》中,“贞操”一词一共出现了700次。在《圣经·新约》中,“贞操”也是不变的主题之一。贞操之所以会成为基督教文化的核心之一,大概是跟基督耶稣是处女所生有关。

  在这个语境下的“贞操”指的是没有发生过实质性行为,但这里所强调的“实质”有点让人困惑。2007年9月,老牌网络杂志Slate问一些最着名的两性专栏作家哪些问题最难解,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

  我们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贞操在如今还是被定义为“未发生实质性关系”,如果异性恋夫妻与别人发生口交、手淫、自慰,甚至是肛交,那么还能说他们忠实于婚姻吗?

  当然了,由于导致受孕的性行为担负了繁殖后代的重任,因此与一般性行为不同,但是时至今日,随着计划生育与受孕技术的日渐发达,性行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繁殖的手段,而更多的是一种获得快感的方式。再加上女权主义的兴起,还有同性恋权益保障运动的开展,贞操的传统定义已经脱离时代了。

  听起来有点儿专断吧!这让我想起20世纪90年代,有些人坚持口交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发生性关系。人们在对贞操的认识上各持己见,这一点不足为奇。这个问题其实已经透露出答案了,他们承认“由于导致受孕的性行为担负了繁殖后代的重任,因此与一般性行为不同”。要我说,这可不是一点点不同而已。

  性行为与孕育后代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科技发展到今天,人们可以通过采取避孕手段仅仅享受快感而不要孩子,也可以不发生关系就能孕育后代。可惜,人们的观念还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一个人不仅仅是活在此时此地的,还会受个人经历与整个人类进化史的双重影响,在人类历史上的很长时期内,发生性关系是孕育后代的唯一途径。因此,人们会严格定义“发生性关系”,以区别于自慰、电话性爱或肛交。

  “贞操”一词的核心内涵甚至比上述问题中提到的“实质性关系”还要狭窄。这个词特指女性而不包括男性,英语中“女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中“年轻女子”一词。女性的贞操比男性的贞操更珍贵,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女性的贞操来判断她孩子的父亲到底是谁,而很难通过男性的贞操来判断孩子的母亲到底是谁。对男性来说,养育一个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简直就是进化的大灾难,这个孩子会混淆他的基因传承,因此对他而言,知道孩子的母亲在怀孕前后有没有跟除了自己之外的人发生关系至关重要,而最好的结果就是,除了他之外,别无他人。

  济南心理咨询专家指出,对贞操的狂热延伸出很多非传统的商机,例如,一个名叫娜塔莉·迪伦(NatalieDylan)的22岁女孩在网上公开拍卖自己的贞操,她承诺可以接受妇科检查与测谎仪检测来确保自己确实是处女。迪伦并不是第一个拍卖自己的贞操的女子,但是她的拍卖在美国境内乃至国际上都引发了巨大回响,叫价达到了百万美元。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风行美国的处女膜修复术,很多已婚妇女花钱做这个手术来作为给丈夫的礼物。

  对贞操的病态狂热是人类性心理领域最可怕的一面。在很多地方,在婚前都有贞操检测,在有些地方还会通过破坏女性生殖器来保持女性的贞洁。一旦发现女性不贞,就会暴力相对,甚至连那些不幸被强奸而失去贞洁的女性也不能幸免。对贞操的狂热促使男人们不断寻找年轻女子甚至小女孩作为性伴侣,甚至还有种荒谬的观点认为,与处女发生关系可以治愈艾滋病。
 
  而有处女情结的男人,那就果断抛弃吧!

西安心理咨询:http://www.xachx.com

版权所有2009-2012:二安心理咨询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 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接受本网站服务协议

专业从事 心理咨询 心理辅导 心理治疗 私人医生 出诊服务 在线约谈 团体咨询
电话:0531-81155995  QQ:931846944  信箱:2anjk@163.com

鲁ICP备13013641号-1


技术支持-中国康网